断桩是指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,泥浆或砾石进入水泥混凝土,将灌注混凝土分开,形成上下段,导致混凝土变质或截面积损坏,使桩不能满足应力要求。断桩的常见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情况:
(1)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小,或石材粒径过大,导管直径过小,导管在灌注过程中堵塞,混凝土初凝前无法疏通,必须提起导管形成断桩。
(2)混凝土因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而离析,无二次搅拌。灌注时,大量骨料卡在导管内,导管必须清理干净,造成桩断裂。
(3)由于水泥块或由于冬季施工中骨料含水量大而冻结成块,搅拌时未打开块,块卡在导管内,混凝土初凝前不能疏浚,造成桩断裂。
(4)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坍无法清理,或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,导致灌注中断造成桩断裂。
(5)由于检测和计算错误,导管长度不足,导管底部与孔底之间的距离过大。第一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在导管底部,形成断桩。
(6)提拔导管时,盲目提拔,过度提拔导管,使导管底部拔出混凝土表面,或使导管口处于泥浆层,形成断桩。
(7)提升导管时,钢筋笼卡住导管,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,导致混凝土灌注中断,形成断桩。
(8)导管接口泄漏,使泥浆进入导管,在混凝土中形成夹层,造成断桩。
(9)堵管处理时,将导管提升到最小埋深,猛提猛插导管,使导管内混凝土与表面浮浆、泥土连续下落,形成夹泥缩孔。
(10)导管埋深过深,无法提起导管或拔出导管,造成断桩。
(11)由于其他事故原因(如机械故障、停电、材料供应不足等),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,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始冷凝时间,导管不能提升,形成断桩。
由此可见,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受种因素影响,灌注前应从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,尽量避免发生事故。